本文转自:梅州日报
毕业季,四川西华大学的一场毕业典礼在网络上“火”了。毕业典礼当日,天空下起了大雨。有学生高喊“校长下来”,意在让正在演讲的校长走下主席台,到操场上与学生们一同“平等”淋雨。令人意外的是,校长听到后没有回避更没有犹豫,果断走下了主席台,在雨中继续完成了他的演讲。其时,紧接着校长的步伐,一众校领导也纷纷下台,站在了雨中。
然而,镜头一转,我们看到了这样的景象:与校长相对而坐的学生们,全都身披雨衣、打着雨伞。倘若没有这一转的镜头,校长和校领导们的纡尊降贵已然成就了一段佳话。可这镜头一转,却让我们看到“平等”的天平在不经意间再次发生了倾斜——如果学生认为校长在主席台上讲话有失“平等”,那么让校长站在雨中讲话就实现“平等”了吗?为了指出学生们通过这种方式与校长实现“平等”的做法有多么荒谬,有人提出三问:在家中你会向祖辈要求平等吗?会给予小辈平等吗?你以什么身份向校长、恩师索要平等?
作为一名教师,雨中的那一幕让我既感动又心痛。感动于校长的胸襟,心痛于“平等”诉求背后折射的教育困境。西华大学的校长和老师们是愿意包容孩子们一切合理的想法的,而且也做到了。可是,学生们又是怎么想的呢?
我不由得想起一件两个月前发生的事。
六一儿童节前,学校准备在一年级学生中选拔第一批少先队员。某天中午,我那正上一年级的双胞胎女儿刚进家门就迫不及待地拉着我诉说,她们班上有一个男生拿了自己高年级哥哥的红领巾到班级里炫耀,说自己已经是少先队员了,都不用老师批准。这可把我的女儿们急坏了,放学回到家就奔向哥哥的衣柜翻找。还好哥哥很迎合妹妹们的积极性,竟然“正好”找到了两条鲜艳的红领巾。两姐妹一人分得一条,开心不已。最后,还趁我没注意将红领巾藏进书包,带到了学校。
早在几个星期前,班主任就已经布置了任务,让孩子们亲笔签名提交入队申请,并开展了队前教育。我的女儿们积极性很高,每天早中晚都要拉着我的手给我背诵“六知、六会、一做到”,还要严肃认真、心情沉重地给我讲少年英雄的故事。我忍不住鼓励她们,你们已经符合入队标准,就算这次不能加入,你们也是我心中的少先队员。
我告诉她们,这个世界上有许多“形式”的东西,人们想要得到并不难,但那不是我们应当追求的。总有人会成为第一批加入少先队的幸运儿,但并不代表没有成为第一批入队的孩子就不优秀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,每一件事情,都会有人做到最好。就像在学校的运动会中,每个项目都会有第一名。我们只要把自己能做好的事情努力做到最好便足够了。后来,她们默默地把红领巾还给了哥哥。我不知道这是学校和老师的功劳,还是我所说的被她们听懂并接受了。无论如何,能让孩子懂得追求荣誉,但不爱慕虚荣,我以为这便是成功的教育。
我相信,没有哪所学校不想培养出国家栋梁,没有哪个家庭不希望孩子出人头地。但是,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,需要学校和家庭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双向奔赴。
(梅江区客都小学 钟小燕)
启天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